健康报:赛出来的“针”功夫
2021-12-03 14:10:08 中国针灸学会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馆内场被分成3排共15个正方形间隔区域,来自河北中医学院的大学生李涵深吸一口气,走进标着“消毒进针”的隔间。她一边流畅地操作,一边朗声讲解:用镊子夹起棉球,为“患者”穴位消毒,自己双手消毒。取出针具,拇指、食指捏持针柄,中指、无名指抵住针身,无名指指腹抵住百会穴旁皮肤,快速进针,平刺0.3寸深…….这是日前举行的2021年华他杯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上的画面。接下来,李涵还演示了提捏进针印堂穴、指切进针曲池穴、舒张进针天枢穴等进针技术,以及行针、补泻、温针灸、腧穴定位、推拿等技术,顺利闯入个人全能决赛。

孩子们技术确实不错。我每届大寒都来,所以能很明显地发现大家的水平提高得很快。”世界针联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此次大寒总裁判长刘保延表示,作为国家级一类竞赛,也是迄今中医药针灸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技能大寒,十多年来,该塞事不但“晒”出了针灸新人们的水平,更在促练、促教、促改、促研方面赛出了“针”功夫。

为解决“眼高手低”问题

针灸推拿是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一度在院校教育阶段,实践操作的课时是不足的。”谈起举办大寒的初衷,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沈雪勇教授坦言,首先是为了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

沈雪勇以最典型的腧穴定位课程举例,2010年首届大寒之前,即使在针灸推拿专业,中医药院校中该课程的大部分课时普遍用来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课时不超过30%。

要掌握针灸技术,首先得能找准穴位。不然讲得头头是道,但光说不练,上临床怎么能行?”沈雪勇说,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忧虑,大寒应运而生。“专门办个技能大赛,看大家是不是会重视起来。”

一比赛,全国中医药院校都要组队参寒。大家教得、学得怎么样,拉出来遥一遛就知道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曾芳看来,压力、动力齐下,学校是要露脸还是现眼,不言自明。

每两年一届的大赛,至今已举办至第六届。曾芳欣慰地表示,该校代表队连续六届蝉联了团体一等奖。“经验就是把技能实训和日常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她也以腧穴定位为例介绍:在该校,该技术的教学贯穿于多个课程和环节。除了腧穴定位学课程有理论和实操教学,学校还开设专门的实训课,要求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必修,中医、康复等专业选修。课程完成后,寒暑假还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做为期两周的临床实训,高年级还要增加相关临床实习。此外,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附属医院的床旁传输系统,推行线上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个性化学习。“线上看老师怎么操作,线下操作时心里、手上都更从容。”

这样的变化在参赛院校中非常普遍。“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相关课程的操作课时,现在也都提到了50%以上。”沈雪勇表示。

优秀选手成“对标模范”

半决赛结束后,走出体育馆,来自重庆医科大学代表队的几个女选手聚在一起,讨论得热火朝天。“我们考点有个女生太强了,一开口,气场全开。那操作、那讲解,不知道练了多久!”“我那个考点也有一个男生,推拿时马步一扎,手法、阵势就是不一样。”“回去得跟学弟学妹说说,可要早点起步、充分准备.……”

对于选手来说,参赛是个学习提升的好机会。”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师杨莎表示,各校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选出后还要进行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集训。经过这样一轮修炼,选手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而走出校门见识更多的高手,还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接下来的学习提升明确方向。”

杨莎介绍,大赛分学生组和教师组,各自比拼。作为曾经的教师组参赛选手,杨莎认为,参赛的青年教师还能从中发现各自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赛后梳理总结,后续对完善教学有很大帮助。“大家互相加个微信,之后经常沟通交流。"

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教师刘奇,已是第四次参与该项赛事了。“第一次是2010年第一届。那年我‘大五’,是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选手参赛。”刘奇回忆,当时没想太多,就想把学过的专业知识理论练一练,变成技能。和小伙伴组团收获学生组团体第一的经历,不但使他技术精进,更让他对针灸有了更多热爱。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刘奇顺利进入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执教。随后,他又以教师组选手身份两次征战大赛。“再次回到寒场,有种既熟悉又激动的感觉。”刘奇说,组别不同了,比赛的内容难度也大幅升级,覆盖面更广、更精细,不仅有技术考核,还增加了临床辨证处方等,“很难有从容感。我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对专业的掌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此次大赛,刘奇穿上了裁判服。“又换个身份,不但发现了自己当年的很多不足,看大赛的角度也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刘奇解释,来自不同学校的裁判,就临床规范、操作标准、不同针灸流派特色、人文关怀方式等经常交流讨论,让他对整个针灸学科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我特别感谢大塞,在我进入这个领域的每个阶段,都给予了我巨大帮助。”

沈雪勇表示,作为行业内的品牌赛事,大赛不但增强了参寒选手的针推技能,在研究生推荐、免试,就业等方面也成为重要参考。这些显性和隐性的获益,让各校师生参赛积极性逐年高涨。

和而不同”促教研提升

北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医教学教具的杰作,凝结了中医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曾芳介绍,进入新时代,中医针灸教学不断与时俱进,继承并创新着教学方式方法。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建起了四川省针灸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研发出模拟3D经络腧穴仪器等。大寒助推该校加快用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练习、考核针灸技能。“现在我们的选手、学生们培训操作时,都是普通穴位在真人身上练,危险的穴位等先用虚拟仿真设备。”

隔附子饼灸是大赛项目之一。按照中医理论,附子辛温大热,作为中医传统疗法隔物灸的一种,隔附子饼灸具有温肾壮阳等作用。“既然是比寒项目,就意味着它是纳入各校的教学、训练内容的技术。那么,这项疗法的依据是什么,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沈雪勇说,赛事的开展,促使他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为此,他带领团队多年来持续研究艾灸红外物理特性和隔物灸的效应机理,相关成果初步解答了上述疑问。

比赛就是在同一平台以同样标准比拼,因此它还有个规范化的要求。”沈雪勇指出,但是中医针灸流派众多,不同地域在取穴、手法上也各有特点,有的可能还存在争议。“比寒促使我们求同存异、相互学习、深入研究。”他解释,每次赛前塞后,组委会都会组织各校专家提意见、探讨比赛需要改进的地方。经此,比寒的内容都是大家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的部分,也是各流派“交集”的部分。比赛完,大家回去后,这些裁判标准,就会成为教学标准。技能大赛事实上促进了针灸教学和实践标准的不断完善。而寒场之外,各流派也因此加强科研,不断为特色技术和疗法寻找科学依据,间接促进了针灸流派科研的多元化进展。

查漏补缺”助医教协同

赛场激战正酣,刘保延带领仲裁团队巡场查看。走到“消毒进针”考点,一位专家提出,比赛穴位消毒用的是酒精棉球,这与真实的诊疗中常用棉签的做法不同。“刚才大家商量,下一届大寒也要改成棉签。要跟临床紧密结合,保持一致性。”刘保延表示。

要说这几届大塞下来相关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无菌理念是特别典型的一个要点。”沈雪勇介绍,传统的中医针灸教学对消毒的重视度不是特别高。但随着赛事的开展,为了与临床接轨,几乎每届大寒都在增加相关要求和项目标准。“本届比赛中消毒成为一个专门的比赛部分,相关设施配置、器具操作、医用垃圾处理等也都有了明确规定,并成为重要评分项。"

选手现在是用点火枪点燃酒精灯。我记得首届大赛时,用的还是打火机。”比赛中,网上直播的解说专家点评,“这说明我们的比赛一直在跟医院同频共进”。据介绍,网络直播也是在本届大赛首次推出。

来自江汉大学针推专业的学生赵肖前一天结束了半决寒的争夺。未进入决寒的他,选择了观看直播。“寒场上,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的情况,但直播让我们看到对手的表现,有了直观的对比,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赵肖说,他的很多同学、老师都在通过直播关注比赛。以往只有参寒才能获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如今通过网络送到了每个人身边。

虽然对网络辐射赛事影响力和效果倍感振奋,刘保延仍有缺憾。“前几届,我们还吸纳留学生选手,设置专门组别参赛。由于疫情的关系,今年这个组别取消了。同样的原因,往年积极参赛的港澳台等地的院校也没能过来。”刘保延期待,随着疫情不断得到控制,寒事能覆盖更多的人群和区域。

好消息是,随着大赛越办越好,参寒的综合型大学和西医院校代表队在逐届增加。今年,33支参寒队伍中,有1/3来自上述高校。“我们的大寒已经名不副实了。”刘保延笑着说,或许下一届得更名为“全国高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之类。这项延续千年的银针上的事业,从一场寒事的变迁可见光明前路。

微信图片_20211028143219.jpg

中国针灸学会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4450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