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于
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刘保延主持会议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会场
大会主题是“针灸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年会上作主题演讲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年会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推动针灸事业快速发展》的主题报告,全文摘要如下:
王国强副部长对我国目前中医针灸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针灸事业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最具特色优势、最具原始创新潜力、最早走向世界的重要领域。认为发展针灸事业,推动针灸事业的继承创新,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针灸服务,是中国针灸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的重要使命,也是全体针灸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王国强副部长从三个方面发表了意见或建议:①充分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认识中医理论“天人相应”、“整体观”、“辨证论治”对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启迪作用;注重平和,强调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整,使人的整体功能达到平衡与和谐状态;注重针、灸、药并用的综合治疗作用,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节约医疗资源、减少治疗费用,提高针灸在疾病防治中的贡献率,在治未病中的安全、有效、整体调整优势;注重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着眼于“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针对不同的状态进行辨证论治;注重发挥针灸适应范围广泛、独特简便、便于推广、成本低廉的优势,普及针灸知识和推广适宜技术;注重经络、效应机制、方法学和疗效评价的深入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的思维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加强针灸设备仪器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注重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的国际合作人才,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和能力,把握我国在针灸国际标准方面的话语权,建立针灸标准推广应用基地,验证标准的适用性和权威性,逐步将针灸国家标准和临床实践指南转化为国际标准。②继承发展中医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继承发展中医药,可以对现代科学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继承发展中医药,可以更好地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目的的实现;继承发展中医药,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发展中医药,可以促进我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战略目标的实现。③推动针灸继承创新是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在我国90%以上的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了针灸科,80%的西医综合性医院设有中医临床科室,其中绝大部分有针灸科室。最近的研究显示,针灸能够治疗或参与治疗的病症有460多种,有明显疗效优势的病症有100多种,针灸在止痛、恢复神经功能、调节机体各个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损伤组织恢复、激发机体抗病能力提高等方面有明显作用。世界上160多个国家接受和应用针灸的事实,已经初步展示了针灸广阔的发展前景,证实了我国古代医家这一重大发明对人类健康的深远意义。
王国强副部长提醒大家,在我们为针灸学的伟大发明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针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概括为:①针灸理论发展相对滞后,针灸的临床诊疗大多数还是在套用大方脉的方法,结果导致理论学习与临床实际脱节;②服务模式单一,以“针灸科”为基本单元的单一服务模式,极大地阻碍了针灸作用的发挥;③针灸多种疗法配合应用的优势趋于淡化,单一针刺或轻视针刺手法等现象,已经明显制约了针灸疗效的提高和适应症扩大;④目前许多国家纷纷开始开展针灸立法研究,针灸教育机构、针灸诊所,以及针灸医院已经有了快速普及和发展,针灸国际化“以外促内”形成了非常严峻的“倒逼”态势。
王国强副部长对针灸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现代的针灸工作者,作为炎黄子孙,肩负着历史使命与责任,我们必须百倍努力,时不可待,希望中医药工作者,特别是针灸工作者要有忧患意识,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重点做好如下六个方面工作:①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范围;②发挥综合优势,提高临床疗效;③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创新理论与实践;④加快学术传承,传播针灸知识和文化;⑤抓好标准建设,加强标准应用;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中医针灸申遗的成功,使针灸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王副部长鼓励全国针灸人要展现团队精神,加强自律,不辱使命,探索建立现代医院中适宜针灸快速健康发展的服务模式,造福于人类健康。
北京大学神经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在年会上作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作了题为《针刺疗法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报告,摘要如下:
首先,韩济生院士指出2010年针灸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针刺的疗效国际影响越来越大。针刺疗法得以自立于世界之林凭借两个要素,一是有实际疗效,一是有理论基础。
关于实际疗效: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质疑,认为针刺疗效与安慰剂相似,即纯属心理作用。实际上,安慰剂效应普遍存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都是心理作用与生理/药理作用的综合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针刺的最大效果?后者决定于许多条件:正确的诊断,穴位的选择,如用手捻针需注意运针手法,如用电针则必须选用最佳参数(电脉冲的频率、波宽、强度等),一次治疗的时程长短,多次治疗的间隔大小,一个疗程的治疗总次数,判定疗效的最佳时机等等,无一不需细致推敲,方能显示最佳疗效。另一方面,在随机对照设计中,如对照组采用多针(例如10根针),在距离真正穴位旁开若干毫米处刺入,难免产生一定的疗效,从而减小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别。
关于针刺方法学的改进:手捻针属于经典,必须认真传承。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必然衍生出许多新的方法。例如:电针(EA),穴位体表电刺激(TEAS),等等。如经过科学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并有参数严格可控、结果重复性好、节约人力等优点,也应允许其发展。而不能认为只有手捻针或原位留针才是正统针刺疗法。
体现针刺疗法的真正价值,充分发挥其附加值:针灸疗法一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应该在医改中大显身手。例如,改进的针麻方法,在外科手术前30分钟将皮肤电极敷贴于相关穴位上,打开电刺激仪器自动进行穴位刺激,可以使手术后伤口痛明显减轻,术后呕吐显著减少,缩短住院时间。如此简便有效的方法,为何不能推广?值得思考。另一方面,对一些目前缺乏西医标准疗法的疾病,如中风后遗症,孤独症,等等,如针灸有特效,则可充分发挥其作用,优质优价,也会大受欢迎。因此,钻研针刺特效疾病,你无我有,是针灸医师展示自身价值的努力方向。
提倡转化医学,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转化医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之间的桥梁,应该大力支持。有关领导要建好平台,加以鼓励。如果单凭市场机制,昂贵的疗法往往容易得到使用,简便廉验的药物或措施也可能难以推广。因此,必要的行政支持,将某些针灸有关疗法列入医疗途径,是医改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韩济生院士概括了针刺走转化医学之路,是艰辛之路,漫长之路,必由之路。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在年会上作主题演讲
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作了题为《针灸临床适应病证与未来展望》的报告,摘要如下:
石学敏院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国际“针灸热”在持续升温,针灸学科在维护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针灸的高度热情,倒逼着我们更应该关注国内针灸现状,有所作为。国内针灸学科的发展状况,从整体看,针灸学科的队伍得到了扩大,并且促进针灸现代化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得到了极大提高和拓展。目前,针灸诊疗方法、针灸替代疗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及针灸治疗病种的拓展,取得很大程度上的创新和发展。如醒脑开窍针刺疗法、针刀技术、贺氏三通疗法、头皮针、舌针、电针等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不仅具有显著疗效,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传承和重点保护。
根据针灸的各种优势,针灸可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及有效干预措施的病症种类在逐步扩大,针灸治疗的临床病症达200多种。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针灸科作为医院的龙头科室,以“醒脑开窍” 针法治疗中风等100余种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并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另外,以“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调神益智”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人迎为主穴的“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法治疗高血压病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但是,目前国内针灸学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各地发展不均衡,其主要表现在针灸医疗基地和治疗病种上,呈现萎缩状态,教学体系难以适应临床需要,人才外流,临床科研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思路不清晰等,在有些地区针灸科被看作附属科室,有的中医院甚至无针灸病房,无法形成学科的规模和环境。数据表明,针灸学科发展的地域性差异还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这种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针灸发展的地区差别十分相似。
石学敏院士就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针灸学科的现代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针灸事业的发展,首先要求透彻了解学科特点,从而牢牢地把握住学科发展方向,这就需要高水平、高技术学科带头人和针灸人才的支撑和引领。针灸事业还需要高质量的针灸继承人和创新人才的继承,这就对高质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加大基层针灸人才培养,以促进针灸技术在社区、城乡的普及与推广。即人才培养举措的实施策略势在必行。另外,不断地探求可利于针灸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促进临床科研规范化、标准化,并缕清研究思路,以不断促进针灸学科的现代化发展。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参观年会海报区
会议期间,王国强副部长还参观了针灸重大科研成果和优秀学术论文海报展示,他对近六年来学会在学术活动、科普宣传、针灸科研、针灸标准化和规范化、继续教育、科技奖评审、以及中医申遗等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尤其是针灸国家标准和临床循证指南的研制、发布、针灸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单位的建设等成为学会创新发展研究内容的亮点之一,学会在学术、科普、科研、标准化、中医针灸申遗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吸引着众多的参会代表,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参观后也给与了客观评价。还有15家企业参加了针灸医疗器材和书籍展览。此次年会共征集针灸学术论文1080篇,论文集收录了1031篇,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评选出“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优秀论文” 32篇,并给作者颁发了优秀论文证书。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优秀论文获奖作者
此次会议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学术交流内容丰富。年会设立了针灸基础研究、针灸临床应用研究和针灸教育与人才培养3个分会场,42位针灸专家分别围绕“针灸经络及针灸调整机制研究”、“针灸临床应用研究”、“针灸教育与人才培养暨腧穴研究” 在会上学术交流。
年会还设立了循证针灸研究、针灸文献研究、灸法的传承与创新、刺络与拔罐技能演示、针灸标准化、砭石与刮痧、腹针临床应用7个专题论坛,73位针灸工作者进行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热点、难点讨论;同时,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完成了换届工作。
论坛活动现场
年会上,学会表彰了第二届中国针灸学会华佗奖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7位、优秀学会工作者8位、先进集体12家;分别授予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杰出贡献奖”。王副部长给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颁发了“中医针灸申遗工作突出贡献奖”。
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针灸学会
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杰出贡献奖”。
王国强副部长给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颁发
“中医针灸申遗工作突出贡献奖”。
22日闭幕式,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作大会总结,他在发言中表示以刘保延会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将认真学习和领会王国强副部长的讲话精神,组织专家研讨并制定“十二五”针灸发展规划,明确未来十年针灸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目标,努力发挥学会拥有全国针灸专家权威智慧的优势和团队作用,凝聚和引领全国广大的针灸科技工作者和会员共同努力,再创辉煌。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作大会总结
此次年会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规模大的针灸盛会,总会得到全国各地方学会、各二级分支机构的大力支持,八方宾客云集北京,学术会友,畅所欲言,抒发和分享着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后的喜悦。同时,来自全国的针灸代表耳闻目睹了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们的精彩演讲,阵阵掌声充分表达了与会代表备受鼓舞,受益匪浅的情怀。会议在热烈祥和的学术气氛中圆满结束,这是学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又一次团结的大会、民主的大会、成功的大会,它将承载着中医针灸事业蓬勃发展的使命,向着未来迎接美好的明天。
中国针灸学会学术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