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中午好!
王:亲爱的新浪网的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健康频道的养生谈节目,我是主持人王莹。
今天要和大家聊是中医“冬病夏治”话题,今天有幸请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医门诊部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文碧玲教授来到演播室现场,欢迎您文教授。
文:主持人好,网友朋友们好!
王: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群和非常大的社会影响,转眼又快到了三伏天,在今夏头伏即将到来之际,我想替网友们问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冬病夏治?
文:“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它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其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是春夏养护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养护阴气,以适应收藏功能的需要。这是“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顺从自然变化规律,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享受天年。历代医家奉此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后世据此发展出指导针对某些疾病的治法,“冬病夏治”是其典型代表。
传统意义上的“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什么是“夏治”呢?理解起来其实比较容易,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疾病缓解期治疗,来减少在冬天的发作次数、缓解发作的程度,顾名思义“冬病夏治”。
王:您能具体介绍一下“三伏贴”的方法?说明治疗哪些常见的“冬病”?
文:“冬病夏治”在中医里面可以用多种方法体现,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最常用方法之一“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三伏药贴源于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1220)最早提到的“天灸”,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泡如灸疱,今称药物发疱灸。自宋以后,天灸法用药有毛茛、斑蝥、蒜泥、白芥子等,治疗疾病也不限于疟疾。清代医家张璐,所著医书《张氏医通》中记载白芥子外涂法:“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采用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共为末,入麝香,生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等穴治疗寒性哮喘。他把中药磨成细末做成膏药进行穴位贴敷,发现一部分病人通过穴位贴敷第二年就治愈了。
自20世纪80年代,后世挖掘此法用于防治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并在古代医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运用和验证,对药物组成进行了研究和加工,在伏天使用热药之力透入特定穴位以助阳,治疗某些冬季易发的寒性病(如哮喘等),目前,在全国广泛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取得“冬病夏治”的较好效果。
究竟哪些病是“冬病”?从中医学上讲,“冬病”概念的外延要略宽泛些,主要治疗中医辨证阳虚体质病患,易感受寒气侵袭的疾病。例如:以慢性咳喘为主要症状的肺系疾病,冬天容易发作和加重:(1)成人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异性鼻炎等;(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冬季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
除此以外,还有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颈肩腰腿痛、痛经、脾胃虚寒导致慢性胃肠疾病等。
王:很多人关心的是这种方法的治疗作用和效果。
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具有顺应天地、择时用药、调节生命节律的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治疗特点,既尊重机体自身内在规律的机能调节,又注重机体与自然界适应能力的规律调节,是中医时间医学的具体运用。
在夏季“三伏天”贴敷,是利用夏季一年中阳气最旺之季节,“三伏”全年中最炎热的气候,外界阳气最盛隆的时期,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药穴位贴敷,刺激穴位,循经传导,达到调整人体经气和驱散内伏寒邪的作用。
根据夏季生活习惯,此时人们最容易贪凉饮冷耗伤阳气,治疗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升发之势,在人体相关穴位敷贴辛热温阳之药物,通过药物渗透对穴位刺激最大限度地发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减少在阴寒较盛之冬秋季节,由于阳气不足而导致的一些疾病的复发,达到降低冬病发病的概率和减缓病情的作用,“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目的。
临床观察发现,凡经过3年或3年以上的治疗者,疗效比断续或只作1疗程治疗者为好。许多病人经过治疗后发作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间隔延长,甚至痊愈。
这种方法还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的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更偏向于预防保健,按照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在夏天疾病缓解期治疗,通过扶正固本,调整阴阳增强抗病能力,防治“冬病”。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研究”课题,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说明贴敷疗法的规范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王:有很多人害怕扎针,这种方法应该容易接受,有哪些优势,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哪些?
文:穴位贴敷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从经络学说的角度,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放大性、储存性和整体调节性。就是在穴位上贴一些药物,通过这些药物来顾护人体的阳气。这种绿色疗法,是病患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之一。它的优势体现在:①使用中草药,不污染环境;②防病、治病,防治相结合;③内病外治;④价钱比较低廉;⑤疗效好;⑥副作用少。
适应病症: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主要症状见: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禁忌症: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禁用;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慎用。
王:今年穴位贴敷的具体时间?每次贴多长时间?皮肤可能出现的反应?如何处理?患者可以自已在家里贴敷吗?
文:“伏”是我国传统历法中24节气之外的杂节气。2012年夏至为公历 2012年6月21日。“三伏”从夏至日开始计算,按照干支纪日来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日均为庚日。
头 伏:2012年7月18日(农历五月三十)
中 伏:2012年7月28日
末 伏:2012年8月07日
贴敷时机:五行中庚日与肺同属金,则肺系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佳,所以大多数医院在夏季头、中、末三伏当天贴;有的医院在进伏后,隔2-3天贴1次,每伏贴3次,三伏共贴9次;有的医院隔日贴1次,三伏共贴15次;广东省中医院在头伏前10天和末伏后10天加强1次。
贴敷时间:根据药物的刺激性,成人贴敷有2小时、4-6小时,最长达24小时不等;儿童贴敷有半小时、2小时、4小时不等。
贴敷皮肤正常反应:皮肤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泡属于皮肤正常反应。
贴敷后皮肤观察指标:中国针灸学会组织研制并于2008年发布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9部分: 穴位贴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9-2008) 中:对(1)贴敷后皮肤感觉:皮肤灼热、痒感、刺痛感;(2)贴敷后皮肤反应:出现大小水泡。以水泡基底直径作为判断标准,水泡的基底直径<2mm为小水泡,水泡的基底直径≥2mm为大水泡;(3)贴敷后皮肤感染情况;等均有描述。
一般不建议患者自已在家贴敷,如果一定要自已贴敷,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搞清楚贴敷穴位的定位和贴哪些穴位。
王: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喘的常用穴位有哪些?哪些腧穴重在养生保健呢?
文:通过文献临床报道,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按照腧穴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位于前10位的穴位有: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肾俞、膏肓、大椎、脾俞、天突。60%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其次有任脉、督脉和经外奇穴。
(1)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肺气所注之处,与肺相应,外合皮毛,能通调肺气,宣肺平喘,主治呼吸系统的疾病以及与气有关的疾病,配大椎、风门可治疗咳喘。
(2)定喘,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为背部经外穴,治哮喘的经验穴,具有止咳平喘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支气管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配肺俞、中府可治咳嗽;配列缺、尺泽、合谷、膻中可主治哮喘发作期。
(3)心俞,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本穴与督脉神道平,与心相应,主血藏神,具有补气养血、化痰宁心之功,对心脏疾患具有独特的疗效。心肺同居上焦,关系密切,“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若心主血与肺主气之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胸闷、咳嗽、气逆等症,故心功能正常,有利于协调肺功能,使之发挥正常的作用。配神门、丰隆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配内关、膻中可治心悸。
(4)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八会穴之“血会”。本穴内应横膈膜,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据痞塞诸症,是治疗血病的总穴,具有调节气血、宽胸利膈之功。配肺俞、膻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肺炎等病症;配膏肓,治痰饮,多宜灸法。
(5)膻中,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任脉穴,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为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诸经之会,与肺脏相邻,是宗气积聚之处,具有调理人体气机之功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生津增液之功,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症,如胸痞气喘、哮喘、咳逆等症。配天突可治咳嗽、哮喘、梅核气;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
(6)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与肾脏相应,有补肾纳气,益肾固精、强腰脊、聪耳目之功。中医理论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则会出现动则气喘之症,故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补肾纳气的作用协助。配足三里、气海适宜于体质虚弱。
(7)膏肓,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有补虚益损,调理肺气作用。配天突、大椎可治哮喘;配肾俞、肺俞可治肺痨;配关元、足三里治久病体弱。
(8)大椎,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为督脉及其重要的穴位,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诸阳之会,是通调督阳、上传下达的枢纽,具有统帅协调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双向调节作用,虚寒者能提升阳气,湿热者能清热祛邪。
(9)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穴近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脾与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若脾虚失运,内生痰湿,可致肺失宣肃,出现喘咳痰多,故临床常用“培土生金”法健脾利湿、益气化痰,调理肺脾二脏。
(10)天突,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2]。为任脉、阴维之会。本穴位居胸腔最上的喉头,既为清气之所入,又为浊气之所出,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具有吸热生气、理气温阳之功,灸治该穴治疗咳喘能收奇效。
人体的强壮腧穴还有: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等。
王:现在穴位贴敷比较多,有一些大众可能不太了解,常见哪些误区?
文:1、穴位贴敷不会立竿见影:刚才提到此方法的适宜病症是冬季易反复发作的一类阳虚寒盛慢性疾病,例如说哮喘、慢阻肺的病人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治疗,长期服药控制病情,通过贴敷增强抵抗力减少发作,这样自然而然患者用药量就会逐渐减少。但不是贴1次就好,应该注意规范贴敷治疗,一般三年为一个周期,希望大家对治疗的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坚持疗程。
2、“三伏灸”不是包治百病:穴位贴敷是有适应症的,一般适合阳虚体质的人,阴虚的人则不适合。例如:肺结核或者支气管扩张的病人也会出现慢性咳喘症状,辨证属于阴虚体质就不合适贴。
3、切忌盲目跟风:一些患者觉得贴敷方法比较简单,看到医院里贴敷患者人很多,在没搞清楚的前提下,盲目跟风,盲目贴敷,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注意南北地域不同,儿童成人各异。
4、还有一点,不管医生宣传方面还是病人理解方面,切忌把贴敷的方法和作用过度夸大,要客观认识它的防病和治未病作用。
王:下面网友有2个问题要问文教授:
问题一:网友问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时候,有没有注意事项?
文:作为一种药的贴敷,不管是中药、西药,或多或少是有注意事项的,包括一些不良反应。
(1)必须辨证论治。在预约的时候,希望病人带诊断资料,医生确定是否为适应证。
(2)注意禁忌症和慎用指针。热性疾病患者,阴虚火旺者以及孕妇,皮肤过敏或有疮、疖、痈及皮肤破损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可贴敷。
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可能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丘疹,应立即停止贴药,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皮肤容易感染的病人我们主张慎用,尤其是妇女或儿童,疤痕体质的患者,为了不影响美观,一定要慎用或禁用。
(3)贴敷当天要注意。贴敷患者当天避免吹电扇,避免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应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但房间应每天开窗通风。
(4)贴敷起疱的处理方法:当贴敷药物刺激性较大,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起泡。如果泡小,请不要用肥皂水或者用凉水去洗,做简单消毒处理,避免感染即可。如果泡大,需用消毒针管将泡内液体抽出,一般1周以后,起泡处会结痂脱落。如果碰到有发泡大、发泡多的病人应该及时到医院,医院每年贴敷时都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来处理。
问题二:小儿贴敷与成人有何区别?对于贴敷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