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3年12月31日发布的6项针灸国家标准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5)归口,它们分别是:
Ø 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兆钢等起草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
Ø 由广东省中医院薄智云等起草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6部分:腹针》;
Ø 由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张缙等起草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Ø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杨金生等起草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2部分:刮痧》;
Ø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等起草的《腧穴主治》;以及
Ø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刘清国等起草的《针灸学通用术语》。
由中国针灸学会提出并于2014年5月发布的包括10项针灸治疗指南在内的12项行业组织标准由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归口,它们分别是:
Ø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志顺等完成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带状疱疹》、张维等完成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慢性便秘》、赵宏等完成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抑郁症》和《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腰疼》;
Ø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吉平等完成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和《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痛经》;
Ø 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等完成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贝尔面瘫》;
Ø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吴中朝等完成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和《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哮喘》;
Ø 由杨金洪等完成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失眠》;
Ø 由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等起草完成的《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
Ø 由湖北中医药大学吴绪平等起草完成的《针刀基本技术操作规范》。
上述18项针灸标准的应用范围涉及针灸学科各领域,按照针灸标准体系类目,其中包括基础标准2项、技术操作规范5项、临床诊疗标准10项,以及管理标准1项。18项针灸标准的发布,填充了我国针灸标准体系,丰富了我国针灸标准化实践活动及其经验,对完善我国针灸标准化体系、夯实我国针灸国际标准化基础、规范针灸行业管理、推进针灸现代化信息化、推动针灸事业科学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办单位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5)和中国针灸学会分别是针灸国家标准和行业组织标准的技术归口单位。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针灸术语、操作、临床研究、常见疾病诊疗及针灸器具等方面针灸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秘书处挂靠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则主要负责针灸行业组织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主要针对在没有针灸国家标准和针灸行业标准而又需要获得统一技术要求的针灸学科领域,开展行业组织标准的立项、研制和发布。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兼任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近年来,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5)和中国针灸学会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针灸研究所的支持下,制定了针灸标准化发展规划、针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制修订针灸国家标准30项(已发布28项,正在报批2项)、针灸行业组织标准23项(已发布13项,正在审定10项),参与制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4项、ISO国际标准1项,构建了全国针灸标准化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专业化的管理与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针灸标准化人才,建立了包括香港在内的6个“针灸标准推广应用示范基地”,举办了8期针灸标准培训班,组织开展了系列针灸标准研究项目,出版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多媒体光盘,组织编写了针灸标准化工作指南等书籍。这些扎实的工作是针灸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前列的可靠保证。
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针灸学会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将继续积极拓展新的工作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完善的针灸标准化体系为目标,努力推进针灸标准化工作,力争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桑滨生司长致辞
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发布针灸标准
秘书处承担单位领导致辞
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主持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