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会作为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2020年度)项目承担单位,在2018-2020年期间共资助第四届青年托举人才三人,其中,中国科协经费资助两人,中国针灸学会经费资助一人。本项目通过遴选,组织函审,现场答辩的方式,确定培养人选,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研究员宿杨帅、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石广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魏颖。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会严格按照《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细则》《中国针灸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工作方案》执行,每年安排行业专家对托举人才进行项目督导考核,使得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该三位托举人才在我会的扶持下,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无论是科研素养,还是能力的提升,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项目实施以来,我会不断探索,以求更好地搭建青年人才培养平台,为更多针灸界的青年科研、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更好地宣传我会青年人才培养的方式。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一)——青托伴我,扬帆起航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宿杨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植人才成长沃土,激发人才创造活力。2018年,我们有幸入选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荣誉,更是责任。如今,作为一名从事针灸研究7年的科研工作者,体会过科研探索的艰辛和迷茫,也品尝过研究成果的欢欣和鼓舞。回首这段科研历程,青托项目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的支持,它帮我搭建了与针灸行业专家们深入交流的平台,带我领略了针灸行业外青年科技人才的研究风采,使我更加坚定了针灸科研的信仰!
一、践行科学家精神,踏踏实实做好科研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无疑是神圣的,是伟大的。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一名普通青年研究人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针灸科研国家队”的重任与使命。这种责任感使我在科研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本着实事求是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科技前沿,掌握国际研究动态,使自己的科研工作走在世界针灸研究的前列。近年来,我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针灸抗炎效应”的系列研究,相关成果先后在2020年和2021年发表于国际顶刊Neuron和Nature杂志。这是针灸基础研究成果第一次登上“CNS”正刊,这项工作得到了生命科学前沿的赞同,向世界证实了针灸不仅仅有传统中医学的经典理论支撑,更蕴藏着生命科学的客观机理,针灸在21世纪的人类健康领域大有可为!
二、中流砥柱,勇于担当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肩负起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的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哈佛医学院访学归国后,我积极分享所学到的先进技术方法,一方面,在所在单位和科室内搭建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平台、光遗传和钙信号成像平台,服务各科室科研人员更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另一方面,作为经络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负责人,合理配置人员,统筹规划课题研究方向,并协助指导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完成毕业实验研究。此外,积极投身针灸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参与《中国针灸学学科史》的撰写,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针灸基础科研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科发展动向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三、抗击疫情,人人有责
2020年2-3月份,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猖獗蔓延之际,响应所在单位领导的号召,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协助开展新冠疫情病例统计工作。对全国范围内,每日确诊、治愈和死亡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入院诊断和治疗等情况进行数据提取和统计,重点整理不同临床分型新冠患者住院期间的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作用与价值。期间,个人共整理新冠患者病例资料千余份,并于每日形成书面汇总材料,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抗疫治疗方案的数据参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青年针灸科研工作者,感谢中国科协青托项目的支持,感谢中国针灸学会的信任,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研究员和吴中朝教授的悉心培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托伴我扬帆起航,我辈定不忘初心,将中医针灸宝库继承好、发扬好,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二)——勇担时代重任,为青春涂上奋斗底色
北京中医药大学 石广霞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了最好发展时期。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惟有争分夺秒去把握、朝乾夕惕去奋斗、埋头苦干去成就,才能不负时代的丰厚馈赠。青托项目,为我们提供平台和资源,让我能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疼痛是所有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世界性难题。针刺治疗疼痛历史悠久,被广泛用于急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我长期从事针刺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和机制研究,在前期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偏头痛和肩痛等疼痛类疾病研究基础上,通过青托的支持,在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提供了针刺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证据,对于指导临床选穴、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青托项目3年期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任务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课题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授权专利 3项,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针灸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科学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
在青托的第二年我被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新的工作中承担教书育人新角色,将自己在医院的临床经验,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传达给本科生、留学生。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以及课题组博士研究生2名。根据科研项目和论文选题的不同,安排研究生进行小组研讨会(组会),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和文献汇报,不断培养思维能力、总结能力、计划能力、写作能力、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坚持的毅力。
科研不是拿几只小白鼠做做实验这么看似简单的事情,需要创新的点子,缜密的思维,稳健的组织,踏实的执行,需要具备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依托青托项目的支持,在培养期间,个人在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晋升了副高职称,获得了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委员会委员,《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rials》、中医杂志审稿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的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等本领域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3次,参加会议和培训班8次。作为主要组织者负责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传统医药科学技术论坛、国际针灸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针灸学术高峰论坛、2020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医针灸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等会议组织工作。
前进的路上,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一定走得更远。作为团队的一份子,紧紧抓住团队发展的机遇,在团队项目中历练,向团队成员学习,在团队成果中进步。依托所在课题组,进一步搭建稳定、合理的中医针灸研究团队。
在青托项目的支持下,学会为我配备了强大的导师团队刘存志教授、王麟鹏主任和杜惠兰教授,他们数次为我的科研方向进行把关,组织专题研讨会对科研中遇到的难题指点迷津,让我有信心一直从事针刺研究。感谢青托项目的资助,感谢中国针灸学会的支持,感谢导师的指导和栽培,感谢团队的每一个人。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三)——道阻且长,行之将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魏颖
2018年,经中国针灸学会推荐,我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项目。2017年底,我的国自然青年项目结题,2018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得立项,心情不免低落,青托项目的立项再次给我信心和希望。依托该项目,分别跟师973首席科学家董竞成教授、上海市名中医张仁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三位导师,全方位提升医教研能力。近三年来,我在医教研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研方面,勤学善思笃行,孜孜不倦。依托中国针灸学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多学科平台,确立了“针刺/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疾病的效应机制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针刺/中西医结合干预呼吸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2019年至今,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复旦大学原创科研项目1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4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作为副主编编写著作一部(《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在中国针灸学会青年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下,结合自身的研究积累,成为《针刺研究》杂志青年编委。此外,作为骨干进入董竞成教授领衔的上海市教委战略创新团队。依托青托项目的实施成果,2019年获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十佳医务青年”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复旦大学巾帼创新奖。
在教学方面,2018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成功招收硕士研究生一名,共同推进我的青托项目实施。青托项目结题之时也是该名硕士研究生的硕士毕业之时,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该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3篇,研究成果在同级研究生中位于前列。作为导师组成员,指导在读/毕业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主要从研究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多方面指导硕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长期在教学一线,使我掌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技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根据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重视对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团队建设方面,以青托项目为重要依托,逐步建立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病研究团队,在努力提升个人医教研水平的同时,多途径优化学术梯队建设,为团队的青年人才提供多层面学习和提升机会。目前团队已形成以国家级人才为指导,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硕士共同协作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形成了“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
在学科建设上,作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助理,负责中西医结合双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和上海市地高建学科建设工作的整体协调推进。此外,在青托导师董竞成教授的带领下,负责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公共研究平台的构建,目标是使该平台逐步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部分工作仍在持续推进。2019年以来,先后负责主办了三次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交流会,组织协调能力明显提升。
国内学术交流方面,积极参加各类前沿学术会议,了解前沿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进展,拓展学术视野。2018年12月至今,参加国内学术交流10余次并作学术报告5次。包括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上海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年会等会议等。
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2019年和2020年初,推动完成了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和巴西卫生部以及土耳其卫生部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合作,并签订和合作备忘录。
2021年,主办线上国际讲座7次,相互交流免疫细胞在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双方进一步交流了合作研究以及交流互访的规划,未来拟深入开展合作研究以及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在社会服务贡献方面,2019年至今,多次参加援滇、援疆和义诊活动,将中医药适宜技术传播至祖国的边疆地区,包括2019年作为骨干参加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对口云南地区的科技服务活动(迪庆)。基于长期高质量的医疗义诊,2019年获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在社会任职方面,成为中国针灸学会痛症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上海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委员、上海针灸学会戒烟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综合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感谢中国科协、中国针灸学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对我的培养。感谢董竞成、杨永清和张仁三位教授对我的医教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感谢青托项目期间支持我成长的所有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坚定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砥砺前行,奋力拼搏,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中国针灸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