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15%~25%。以往学者们多采用传统辩证取穴的方法,所用穴位繁杂,方法各异,缺乏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阻碍了其提高和推广。以李炜教授为主的课题组,自1996年以来开始以中医治肝为本,确立了以太冲、阳陵泉、风池、曲泉为基本穴,近道患者采用电针,刺激强度在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留针20分;远道患者采用上述穴位埋线,每隔半月治疗一次的方法。选择268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病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针刺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4.6%,远远高于针刺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且5年随访证实,针刺治疗疗效平均持续时间为9.7个月,最长达4年。
神经内分泌物质与脑血管舒缩功能关系密切,课题组采用多方法,从多层次、多指标对偏头痛模型研究显示,偏头痛呈现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而针刺能有效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使之接近正常。针刺防治偏头痛的机理;首次从细胞形态学角度探讨了针刺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第一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针刺治疗后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从而为针灸治疗偏头痛走出国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